人物雕塑寫意的語言要素
人物雕塑是可視可觸的空間藝術形象,是雕塑的一種形式,是人類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態,它來自于人們對人的個體概念的理解和表達,以其特有的語言傳達人物的人生歷程。人物雕塑藝術是中西雕塑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古代還是當代,人物雕塑的作品都體現著時代的文化精神,是人類主動的創造行為。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思維模式、社會結構、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人物雕塑藝術表現出極大的差異。西方人物雕塑以解剖為指導,重科學和理性,作品追求寫實,而中國人物雕塑重寫意,與中國人崇尚自然精神和尊崇儒釋道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中國傳統人物雕塑遺留下來的數量浩繁,品類眾多,在原始雕塑、青銅雕塑、陵墓雕塑、宗教雕塑、觀賞雕塑、民間雕塑等中人物雕塑大量存在,它們保持著中國最根本的特色,其中常見的傳統人物雕塑題材有:羅漢、神仙、彌勒、鐘馗、觀音、達摩等。羅漢人物形象在中國佛教造像中非常普遍,通常在寺院的大雄寶殿內主佛兩旁或是專門的羅漢室內,其造型惟妙惟肖,生動自然;神仙人物是道教信仰的基本特色,道教中的神仙人物有歷史真實人物也有民間傳說的神話人物,造型大多誕生于百姓傳說中,神仙體系完全照搬人間社會,機構龐大,每個神仙人物都有自己的職能,其造型具有詩意美感;關于人物雕塑史上留下的作品不計其數,不同的觀者去看同一件人物雕塑作品時,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這是因為人們不同的審美意識,具體來說就是雕塑語言的獨特魅力和精神力量在起作用。人物雕塑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它通過語言要素來表達情感和觀念,也是雕塑創作者實現自我理想和價值的途徑。人物雕塑的語言要素主要包括構思、材料、技法、形體空間、環境、光影等,它們相互之間的合理分配與運用,使人物雕塑作品風格各異,表現形式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