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化龍的雕塑

螭吻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后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后的螭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殿脊的獸頭之形是其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中國宮殿建筑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部分民居會有小巧的螭吻。螭吻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中國宮殿建筑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并有一劍以固定之。泥土燒制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因此,狻猊、囚牛、獬豸、鳳、狎魚們流傳到民間,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別為:走投無路、趕盡殺絕、跟腚幫搗、順風打旗、坐山觀火。
螭吻,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兇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們常把它用作建筑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火的獸頭為多。從遠古圖騰崇拜的演變來看,魚變成龍是因古代以魚為圖騰的氏族融合到了龍圖騰的民族,作為族徽的圖騰形象也跟著起了變化,變成了龍頭魚身的魚龍。魚龍的形象種類很多,有的龍特征多一些,有的魚特征多一些。古代有一說法“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即淵源于此。后代又把“鯉魚躍龍門”來比喻科考,考中者即魚化成龍,民間藝術多以此為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