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十四孝石雕

所謂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上至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都以“孝”為修身立德的根本。
人人都會老,孝道既是對歷史和昨天的維護,也是對明天的保障。進入近現代,中國備受欺辱的歷史讓公眾開始反思古代社會和文化,許多好的傳統一并被作為封建余孽推翻,二十四孝也受到了巨大沖擊。這其中存在一個‘正本清源’和‘矯枉過正’的問題。
在下鄉扶貧工作的過程中,看到了一些不愿面對的現實情況。貧困戶中有80%左右是年紀老邁者,與子女分家而過。老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年紀大了,沒有能力做活了,子女也都有自己的一大攤子事,他們自己還顧不住自己,那能顧得上我們呢?!”
現在社會養老問題日益顯現,不少人有錢養起高樓、有錢買好車,卻沒有錢和時間孝敬父母。因此,再次提出二十四孝,有著毋庸置疑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當今國內的養老問題十分嚴峻。而“24孝”并非法律,其作用以倡導為主,并不能完全解決一系列養老問題。傳統的二十四孝也有一些封建糟粕。如:埋兒奉母,估計沒有人可以做到,也沒必要這樣做。我們學習和傳承的是他們孝道的精神,而不是刻板的學習。
做為教育人,有責任擔起傳統文化延續的歷史使命。在此號召學校能把二十四孝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也是為國家的精準扶貧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