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主席像

石雕主席像是中國普遍興建的以毛澤東全身像為標準的塑像,是對毛澤東主席崇敬的表達方式。改革開放之后的雕像為旅游紀念物和緬懷物品。
石雕主席像均為站像,姿勢分揮右手和背手兩種。細分又有戴軍帽和不戴帽,穿軍大衣和風衣的不同。第一座毛澤東塑像是在清華大學造反的學生和教工-紅衛兵造反派的要求下由當政的革委會在清華大學建造的。1966年6月24日,紅衛兵以破四舊為由拆除了被他們稱為封資修的清華大學的象征建筑物二校門。。二校門拆除后,清華大學建筑系教師程國英提出,在拆除后的空地上建立一座毛澤東塑像,被學校革命委員會采納。1967年5月31日,紅衛兵新師大師決定,在校園內塑造毛澤東主席的大型塑像,并稱為九一五工程。 1967年9月15日,毛澤東主席雕像落成。
塑像為毛澤東穿軍大衣揮手的全身塑像,包括底座總高度為8米。底座正面曾鐫刻著林彪為此塑像落成題寫的四個偉大的題詞。設計單位是以清華大學建筑系美術教研組人員為主成立的籌備組,主要有張松鶴、宋泊、郭德菴等人。塑像為整體澆筑。為了使塑像更加堅固,塑像被筑成實心并加入了數倍于普通塑像的鋼筋。
幾乎在同時,毛澤東的老家湘潭韶山也建起了一尊毛主席雕塑。當年韶山火車站正在修建,建造者想在車站對面的山上立一座石雕主席像,讓參觀韶山的游客下車一抬頭就能望見毛澤東。塑像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張德宏設計,并結合他人意見決定以毛澤東青年時代穿長衫的形象來建造,并采用總高12.26米的規模。有趣的是當地農民希望能把塑像修在一座房子里,因為他們不愿意見到毛澤東淋雨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