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銅像與馬丁雕像

孔子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的 仁 和 禮 的思想被一些人所接受。在治國韜略上,孔子提倡 為政以德 ,認為應該結合道教和禮教來治理國家。另一方面,也應該將德治和禮治用在對民眾的教化上。孔子的 仁 的學說,高度的頌揚了人道主義精神,是現代社會道德標準和準繩應該借鑒的 教材 。然而,孔子晚年所描繪的大同世界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可望而不可及。在經濟方面,孔子 提出的是 重義輕利 、和 富民 的思想。
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國際上都享有盛譽,《論語》一直是古今中外的文學家研究的對象。在中國許多院校,都會擺放一座孔子銅像,用以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努力鉆研。在某學校一座高約5米的孔子銅像被豎立在學校最顯眼的地方,孔子銅像做工精細,面容慈祥,目光炯炯有神,懷中抱著書籍,像是夫子正孜孜不倦的教授著自己的學生,天文地理、人情事故,仿佛要將自己知道的都傳承自己的學生。學生在經過孔子銅像時,也會對孔子鞠躬致敬,表達對孔子的敬意和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敬畏。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于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